青年兴则国家兴,青年强则国家强。在国家加快建设交通强国、推动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战略背景下,设计院组织开展了重点任务青年突击队攻坚活动。公司依托项目组建了“公路安全韧性提升”和“数字化转型升级”两个业务方向共四支青年突击队,鼓励青年员工以青春之志,扛起时代之责,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前沿需求的战场上,书写了属于新时代交通青年的硬核担当。
公路安全韧性提升青年突击1队:筑牢生命防线的“先行军”
面对极端天气频发与早期公路建设标准偏低的双重挑战,韧性1队闻令而动,这支13人的团队,涵盖路线、路基、桥梁、隧道等全专业的青年骨干,在专家的带领下,迅速奔赴一线。

攻坚克难,首战告捷。团队直面项目分布广、技术标准不一、工期紧迫等困难,高效完成了涉及广东、广西、湖南等6省份、总里程超2400公里的评估、工可及勘察设计任务。在浙江G4012龙丽高速项目中,他们以“现场集中办公”模式,通宵达旦,仅用1个月便保障项目材料高质量通过省发改委审查,创造了令人惊叹的“韧性速度”。在广东、广西项目,他们同样以超常规的节奏,确保了国家第一批公路安全韧性提升项目按期开工。
技术引领,定义标准。团队不仅是项目的执行者,更是行业规范的探索者。他们率先编制了《公路安全韧性初始评估报告大纲》等2项工作大纲,为公司同类项目提供了范本。在具体实践中,他们率先论证了硬路肩加宽、危岩处置、全线排水能力提升等方案纳入韧性提升的必要性,其“浙江方案”“广西经验”为行业指南的完善提供了宝贵借鉴,彰显了设计院的技术引领力。
公路安全韧性提升青年突击2队:开拓西部险峻的“攻坚队”
在川渝地区的崇山峻岭间,12名青年组成的安全韧性提升突击2队同样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。他们精准把握安全韧性提升项目“急、难、险、重、新”的特点,在四川都汶、汶马等11条总里程达1500公里的高速公路上,凭借专业实力筑起安全屏障,成功啃下重庆包茂、沪蓉等第一批高速公路安全韧性提升项目这块“硬骨头”,在险峻的山川间尽情书写着青春担当。

创新方案,智解难题。面对山区高速复杂的地质条件,团队充分发挥技术智慧。副队长黄朋飞带领团队,创新性采用“气泡轻质土”替代传统填料,有效解决了狭窄作业面的路基拼接难题。针对桃花源隧道突泥突水顽疾,他们设计了“横洞集水井+沉沙井”的创新方案,实现了“不停交通治理病害”。此外,他们还开发出安全韧性评分计算表格,实现了评估工作的标准化、可验证,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与准确性。
北京数字化转型升级青年突击队:打造“首都样板”的“先锋营”
在首都北京,这支由机电分院7名青年骨干组成的突击队,直面“首都意识、首善标准、首发特色”三大挑战,驻场办公,零距离服务业主。

技术突破,定义未来。团队实现了公司多项技术突破:首次系统完成桥梁、隧道、边坡一体化智慧监测设计,掌握了从传感器选型到系统集成的全套技术;打造了集“运行监测、柔性管控、智能管理”于一体的自主式智慧隧道方案,引入柔性智能阻断、疲劳唤醒等前沿场景;更开创了“高速公路+车企”的跨产业融合新典范,打通了路方与车企的数据壁垒,让安全预警信息直达车端,事故车辆信息秒级回传平台,为车路云一体化发展提供了“北京方案”。
广东数字化转型升级青年突击队:领航“湾区智慧”的“尖兵连”
在粤港澳大湾区,这支由设计院分院副院长挂帅、12名涵盖各关键专业的青年骨干组成的突击队,以“走在前列”为目标,挑战“时间紧、任务新、技术难”三重压力,为“一轴一网”数字蓝图注入硬核科技。

机制创新,技术先行。团队实现了全国首个“警企联动”机制的技术落地,通过“地面雷视+高空无人机+路侧干预”的立体防控网络,将警情平均响应时间缩短了近28%。他们创新采用购买服务模式,搭建“高速公路+气象”跨行业预警系统,充分利用公共资源。针对全国第四长的大瑶山隧道群,他们打造了国内首个“全要素感知、全链条管控、全场景节能”的山区智慧隧道群解决方案,并设计了轻量化“云站”方案,显著提升收费站通行效率。在评审前夜,团队成员彻夜未眠,靠着浓茶与毅力,确保每一张图纸、每一项预算精准无误,以“一次成型、一次达标”的实力兑现了对业主的承诺。
四支青年突击队,两个主攻方向,一个共同目标。他们虽人数各异,但同样精锐。他们以青春之我,投身于交通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,在攻坚克难中彰显了青年的锐气,在自主创新中体现了时代的担当。他们是设计院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,更是中国从交通大国迈向交通强国征程中,一批奋勇前行的青春缩影。
未来,设计院将继续以青年突击队为载体,激励更多青年人才以青春之我、奋斗之我,在服务国家战略的第一线攻坚克难,在科技自立自强的最前沿勇攀高峰,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!





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778号